无尽的追忆 深切的缅怀

2007年8月,笔者(左)与廖静文馆长(中)、
徐庆平院长(右)摄于纪念馆徐悲鸿雕像前。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于今年6月16日晚逝世……”来自大洋彼岸的手机微信中传来噩耗。我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入夜,我在夏威夷的海滨饭店辗转难眠,20年前与廖静文女士结识以及其后与她们家人交往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我与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可谓有缘,这一缘分来自日本徐悲鸿研究学者松谷省三先生。1994年春,我来到神户学院女子短期大学任职,该校松谷省三事务局长出于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景仰与家庭薰陶,自1980年以来一直从事徐悲鸿生平研究。我时常帮助他搜集资料、翻译论文、联系在大陆发表。1995年6月正值徐悲鸿诞辰100周年,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以中国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的名义给我和松谷先生夫妇发来邀请函,邀请我们出席在北京举办的盛大纪念活动,我们欣然前往。这次北京之行令我终生难忘:首次与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相会,首次参观向往已久的徐悲鸿纪念馆,首次来到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大会……

我们抵达北京的当天下午3时,即按约来到徐悲鸿纪念馆,拜访馆长廖静文女士和她的儿子徐庆平教授。当时她年过七旬,精神矍铄,身着深蓝色的长裙套装,步履轻盈。她侃侃而谈,对我们3人初次见面感到十分高兴,还高度评价松谷先生的研究业绩,并对我发挥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表示赞赏。在其后3天的纪念活动中我们与廖静文女士多次见面,她每次见到我们总是颔首微笑问候。在人民大会堂的午餐会上,她还特意来到我们餐桌举杯敬酒,其睿智、慈祥与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知她是一位可敬可佩的女性,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历经3个时代狂风暴雨的考验,她对徐悲鸿的爱坚贞不渝,还倾注满腔爱国热忱,在徐悲鸿辞世后将大师的全部艺术遗产捐献给国家,并在“文革”中冒着危险保护了这一大批国宝,对现代中国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廖静文馆长为笔者的父亲的纪念文集而题写的墨宝

1996年8月6日,我和松谷先生为探访徐悲鸿在京故居并祭扫陵墓,再次来到北京。翌日,廖静文女士召集文化界名人为我们举办了欢迎宴会。在北京湘潭饭庄举办的宴会上,她为我们特意定制了雕有“欢迎松谷先生”、“欢迎幸宇先生”的凉盘。席间她为我们于1995年11月专程探访徐悲鸿在南京、上海的故居以及故乡宜兴而动容,还特意提到我们登上了徐悲鸿童年牧牛的山顶。在她的提议下,中国美术家协会王琦常务副会长欣然为松谷先生挥笔题字“架桥人”,为我题字“鸿鹄志”,李琦教授为我题字“让全宇宙充满幸福”,徐悲鸿次子徐庆平教授为我题字“致广大而尽精微”。廖静文还馈赠我复制精美的徐悲鸿名作《奔马图》和《漓江春雨》,并挥毫题字。

其后数年,我和学校教职员工等数次赴北京访问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女士都热情接待我们,徐庆平副馆长还特地带领我们参观馆内藏品并详细说明。
2007年8月,我为整理家父纪念文集稿件飞回长春,途经北京时与廖静文女士、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徐庆平院长再次相会。我呈上文集初稿,敬请他们为家父纪念文集题字,他们欣然应允。翌日,廖静文女士说已浏览文集初稿,写得情真意切,并惠赠两幅墨宝,一幅为她题写的“教育楷模千秋垂范”,另一幅为徐庆平院长的题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两幅题字笔锋犀利,寓意深长,为家父纪念文集增光添彩。


2013年8月,我为出席“全球化与民族化:21世纪的徐悲鸿研究及中国美术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再飞北京。廖静文女士当时已90高龄,仍然思路清晰,但由于双耳失聪,交谈完全靠陈海燕馆长助理以手写方式表达,我们在徐悲鸿名作《奔马图》前一起合影留念。临别前我握着她的手,衷心祈愿她健康长寿,然而未料这竟成诀别。

追忆往昔,我的脑海中不禁荡起古人的吟咏:“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廖静文女士慈祥睿智的音容笑貌与她对中国文化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令我永志不忘。

(文·刘幸宇 图·陈海燕馆长助理)